“千层坊,我来了!忘尘谷,我来了!”我们高声地唱:“我爱家乡的山和水,山水多明媚,清水潺潺绕山走,山山绿如翠……”对面高山便传来响亮、悠远、动听的回音。我们呼唤,高山就呼唤;我们欢笑,大山就欢笑;“再见!我们还会回来的……!”
恋恋不舍地离开回音谷。在半山上俯瞰千层坊俨然的屋舍、层层的梯田、满山的绿、满庄的花草树木和点缀在花草树木间的木屋。整个千层坊景区在我们面前露出了完美的音容:生态、自然、美丽、诗意、奇巧、俊秀、厚实而娇俏。好一个千层坊!这个留得住乡愁的地方,这个游子心灵的故乡,这个豫西后花园中的人间仙境,已经牢牢牵住了我的心,让我频频回眸,思念回归。
浓墨的绿裹着草木清香从车窗缝挤进来,钻入人肺腑。车子从五里川古木窑村豪迈大气的高速桥下,一溜烟进入五里川古木窑村一个左环右抱的木路沟山谷小道。沿着“随溪拾趣”而上,环环弯弯的公路在山间盘旋缠绕,窗外正值花期的玉米向我们张扬它那繁盛的生命姿态。大豆、玉米、小豆,还有茄子、辣椒、西红柿等蔬菜在田间见缝插针地生长着。我们被空谷清新的空气与如画的美吸引,纷纷下车步行,体味一种空谷浓翠的绿和怡心的景。
翘首遥望,那树缝中的梯田层层叠叠向高山延展,云雾缥缈处,几排整齐的农舍在高山下星罗棋布。随着地势的渐渐增高,蓝色的瓦屋也呈阶梯式向上攀登。从此望去,它们好似住在云间。但身后分明靠着大山。挺拔葱茏的山峰成为村庄有力的支撑,背靠大山,面前又被一座山遮挡着,与外界隔开,受山谷前的山佑护,对山外的高速公路而言,村庄仿佛犹抱琵琶半遮面。这一遮一掩就使它成为一个令人神往的去处。
山居记忆
夕阳退去时分,缭绕的轻雾似一首婉约的诗,给山庄带来迷离而神秘的韵调。几幢阳光木屋零落地散布在花溪边、草地上、树荫里、流水旁。远远看去,如珍珠点点镶嵌山庄。檐牙高翘的庙宇宛若山庄的明眸,使整个建筑风姿灵秀起来,轻纱似的雾丝游离其中,又若海市蜃楼美妙梦幻。那庙宇旁,枣红色木质大门上方石堰的殷红的“山居记忆”四个大字红溜溜的,仿佛从乡愁深处由远而近映入眼帘,那抹殷红似闪烁在前生的眼睛,直抵心底,曳灵魂直抵故乡。
一条缓缓弯曲的步道斜斜地伸过去,迫不及待地通过草径走进那扇深红色重檐木质大门,那份古雅在瞳眸中开花。为我们做向导的李金芳总经理那优雅的脚步迈过门槛,并向我们介绍着刚刚完工,还没来得及拆掉垫脚砖的大门,我更对这个精于事业、勤于耕耘的女性充满了敬仰。她做事的风格一定是麻利地、高效的。令人惊奇的是门内那个镂空木轮屏风,深红的色泽显得厚重大气,给人一种厚积流光的感觉。投目光过去,里面的精致似透非透,一份浪漫的情调从此滋生,开始疯长,“财源滚滚”的梦想如混圆的木轮在我脑海飞速旋转,到达幸福的被岸。我在心里深深地祝福,祝福为此操劳几百个日日夜夜,精心建设它的人们。
木栅醉影到了。这个简约漂亮的木屋里,充满了年轻人浪漫的情调。你看看,客厅摆放的四张桌子的设计布局都充满了青春风采。入门靠左一张桌子上印着教室的背景,黑板上方变旧的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横幅标语、雷锋照片、张贴整齐的奖状和黑板上“三年级(2)班班会”的字样,都在回忆曾经的学生时光,一辆自行车轻放在画面中,简洁大方,开朗活泼。对面的一张桌画里,五线谱流出一首《那些年,我们一起走过》的歌,“青春不散场”是这个书桌的主题。桌边放着的书籍散发着墨香。可见,这里有一份悠闲读书的时光。客厅墙边放着一个咖啡桌,我想读完了书,一对情侣在这里品着咖啡,慢慢闲聊,享受一份慢时光,浪漫与爱在这个小屋氤氲开来,荡漾开去,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生活!两侧的标间里,也为主人们按上了浪漫的壁灯,读书、吃饭、休息、品茗,一切都从年轻人的心灵出发设计布局,好一个木栅醉影!
野香弄梦
小心地进门,踩着深黄色木地板,应门的客厅里,一张长方形的木桌上放着一套茶具。这套米黄色豆腐磨形的茶具小巧玲珑,一定是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茶磨吧。旁边放着一个仿古茶槽使人想到了古代茶的制作流程。这套茶具虽简单,但两个主要的器皿点出了茶的制作中的两个主要环节——碎化。虽然是茶具也体现了劳动的艰辛与乐趣,给人以知识的享受。
客厅的墙上,一副格调别致的木板画古朴典雅。木板上几枚荷叶蓬勃着生机,一朵荷花怒放莲塘,含苞待放,生动可人,一个莲蓬随风微摇。右边“悟道”一词更具禅意。李总说那是一副农家废弃的旧门板稍作加工而成的。有意扩大的疤痕,刻刀剜出的岁月沧桑感,斧子劈出的木节,象脚一样的两个木档,它带着所有关于光阴的信息从远古走来,在人的眼中凝集成一首粗犷的诗、典雅的词。你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创造力和审美境界,这幅画醉了我的心,它已生出了根,在我灵魂深处生长。坐在它身旁读一会关于艺术的诗书吧,到吊床上摇一摇吧,把一屋的雅韵收入心底。
走过回廊,到铺着红毯的亭台。南望是一池清湖与绚丽的花,在风中摇曳不定的格桑花缤纷多姿,粉的、黄的、紫的、红的,竞相怒放,张扬着生命的美好;金花葵硕大的花冠、肥硕的叶片、健壮的花枝告诉你这是一个生命的繁盛期;金钱菊频频招手,似在问候我们这群来寻梦的游子;东边繁茂的茱萸、挂果的核桃树、李子树、夏梨树,在盛夏蓬勃生长,骨子里冒出的刚强与健壮也硬化了人的信念;视野东北的菜畦里,农家种的茄子、白菜、番茄、菜豆、黄瓜、玉米把人的视野挤得满满当当;北边的木楼在夜色里朦胧娇俏的轮廓,屋檐下朦胧的灯光影影绰绰,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,这里是真的梦境!这里被鲜花和绿色植物包裹,野香弄梦!野香弄梦!她的主人可是一个梦境的缔造者啊!
窗含群星
下了台阶,仿古茶座般的会客厅里,朋友们有盘腿打坐的、有半躺休息的、有坐着谈笑的,这里是一决策者的智慧居所。单人间的卧室设施简洁完备,浪漫闲适。二楼阳台的木雕茶几散发着古朴的韵味!茶几上的碎花绿影点缀着一方小心情,从这里望去,深蓝的夜空中,满天的繁星眨着眼睛,似在与人语。在这里手可摘星辰,耳可闻仙语。一轮半弦月小船似的挂在东边的山头。弯弯的月儿,小小的船啊!在这里可以体味一副童话世界的纯真与浪漫。星光在向我们低语,俯瞰人间的万家灯火,静谧的山村月夜,树木的暗影,叮咚流淌的泉水,给月夜带来一种动态的轻灵、一种山居的灵秀、一种心灵的安谧、一种远离凡尘的享受。
星光、月牙、蛙鸣、提灯赏花的游人、淙淙的溪水、暗色调的树木、目光中飞翘的楼角,这里不是天堂胜似天堂,周围弥漫的香风已经使这里成为真真正正的仙间。我们在人间仙苑里披星戴月,笑谈人生,那就做一回神仙吧!让仙味永驻心间。
春潮黛雨
回乡偶书的木楼下,向西,雾气渐渐弥漫过来,李总指着高高的屋檐给我们说:“你们想知道它为什么叫‘春潮黛雨’吗?这里是一种情景的再现与描写。因这里每天的雾比较浓,露水比较重,清晨起来后,晨露从黑色的瓦沟滴滴哒哒地落下来,就像下了一场晨雨似的。更像断线的珍珠颗颗滴落,听着屋檐叮叮咚咚的雨声,在清晨的鸟鸣中,这里显得更加宁静了。”原来如此啊!我想那屋檐的设计一定是别出心裁的,聚露为流,晨曦滚珠。明天清晨,我们一定要站到这个屋檐下,让露珠打湿头发,淋湿纱衣,感受一下天上掉珍珠的奇景,体验一把天浴的奇妙感觉。
听了李总的介绍,更对室内布局倍加好奇,就快步登上楼梯到了二楼,隔着落地窗户向里望去,洁白的床铺、紫色的窗帘、木制床头柜在告诉我们这里环境的优雅舒适。客厅的吊床,上面黑白花色的坐垫,一切都是冲着艺术而来。下楼,“春潮黛雨”,这里时时涌动着春潮般的初心,创造着人人渴望幸福的奇迹。幸福之雨淅淅沥沥,沐浴我们不绝如缕的念想。
群贤毕集
“群贤们!快上来!快上来!今天,我们要下榻这里,这里是群贤毕集!”
好友天涯芳草已在阁楼的二楼欢快地呼唤,一群女子活像一群小鸟,啁啁啾啾地唱着歌。月光中穿越花径,急切地登上木质悬空阶梯。一个蜘蛛正在捕捉虫子。也许我们惊动了它,它匆匆忙忙从蛛网的中心沿着一根丝跑到屋檐上,翘首细瞧,那里也有一个蛛网,两个蛛网之间有一条“之”字样的蛛丝通过屋檐明柱相连。蜘蛛,它也给自己留有脱身之路,这条路还是一条丝路呢,她知不知道春蚕曾吐出了一条丝绸之路呢?它们有同好,应该知道吧?它还有第二个根据地在屋檐之上,一旦这里遭到破坏,它可以顺着事先修好的路快速到达另一个地方。微弱的光下,我拿起手机拍蛛网,没过多大一会儿,竟然发现那只逃跑的蜘蛛回来了,在蛛网中心静候飞蛾落网。也许它意料到没有危险,重新返回忙起了它的生计。
走廊木地板上,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拖鞋。这个三室一厅各具独立卫生间的亲情标间,床比一般的宽了不少,淡青的纱帘,深蓝的缎面窗帘,棕色的衣柜顺着应门的墙壁装修,入内,一种居家的感觉,温馨可人。
在放好行李后,女同胞们呼朋唤友跑向一楼,一楼为总统模式。三个总统房间豪华气派。客厅大气豪迈的茶几上李总正在为我们煮茶,你也可以随喝随煮的,两边的沙发与家里的一样柔软整洁,墙壁上挂了名家字画,室内的气氛充满了高雅的韵味。
上来了!上来了!同伴急切呼唤中,在进入梦乡之前,半躺在葫芦形的吊床上,摇吧!摇出一种闲适与浪漫,就像文友冰天涯芳草赋的新词:“老妇聊发少女狂,鬓微霜,又何妨?锦绣长袍,群起奔千坊……持书手中,照样端庄……”人生临夕阳,活的就是一种状态,一种姿势。
回乡偶书
扶栏而上,黄色小阁楼玲珑美观。倚栏而望,远方的山、近处的花草、门前的曲径、对面的山河,皆收眼底。客厅的画里,两个老人在那儿下棋,他们是衣锦还乡吧!回到了过去的村落,他们鹤发童颜,那种悠闲的生活,勾起我们对童年的回忆。李总说这木屋起名的灵感来源于唐代贺知章的诗,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未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”
另一幅画中,两位老人在打扑克,我想他们年轻时,象燕子一样飞离故乡,在外打拼了半生时光。如今,远飞的燕子回来了。温暖的屋檐是他们最终的归宿。麻将桌边的悠然对弈,扑克牌中的快乐时光,都在此凝结。这里是游子归乡的最高境界,也是人生幸福的终极。我想,也是来此旅游、散心、玩乐、调节生活者追求的方向吧。这里,再也没有空巢老人的孤单与无奈、期待与哀愁,真正成为了一个留得住乡愁的地方。这里,是人生的守望,幸福的守望。眼前的一切使人生出万千感慨,这一切,皆在回乡偶书中。
忘尘谷里觅真景
次日清晨,一群在此放飞灵魂的女同胞们或手捧书卷花间晨读、或湖边游弋指点嬉笑、或潇潇竹林留影作念,尽情挥洒女子情愫之后,随着李总沿着山谷溪流直登忘尘谷。
千层坊的夏日清晨,绿如丝绸般润滑、红似火苗般妖艳。在袅袅薄雾笼罩下的花田与木屋似一首首朦胧诗,使人流连其中,不忍离去。而现在,它在我们的身后成了背景。
抬头望去,满山的绿覆盖了所有的颜色。听说此谷原叫木路沟也叫猫路沟,它很窄,窄得只有猫儿可以通过。传说一个姓张的老者砍了一棵豹榆树,将其放倒为路,而这棵树非但没死,而又发了三个新枝,它们根连着根,生发成长,最后长成了三棵粗壮的豹榆树。豹榆树木质坚硬,纹理细腻,是难得的好木料。这山谷有如此好树木做路,路便更通畅,千百年来为行人通行,人们对其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。
据介绍说,木路沟还是一条红色的山谷。1934年12月初,红25军主力在货郎陈廷贤的带领下,主力部队从栾川经大石河,从卢氏城南经望云俺、横涧、龙驹、磨口、黑沟,再经育林到官坡、兰草,最后入陕。在配合主力部队前进的同时,为了牵制把守在朱阳关的敌人,红25军的一个手枪团,秘密进入朱阳关周边村庄张贴标语宣传,给敌人制造红25军要从朱阳关经过的假象。那个完成诱敌宣传任务的手枪团因时间关系没有走大部队的路,而是翻山越岭来到木路沟,从木路沟翻山到达双槐树,又从双槐树进入官坡,与大部队会合的。这是当地的老农说的。后来的拉锯战争中,木路沟一直是敌我双方交战的焦点与争夺隐蔽的要地。卢氏这片被英雄的鲜血染红的土地,木路沟也不例外。
路在山谷绵延,谷内的野生山果在藤上垂下浓浓的诱惑。一都橹一都撸的北国香蕉(八月炸)在游人的眼中闪烁光彩。前方路边的一个“美人鱼”石上生长着浓密的灌丛。美人鱼侧卧着,圆锥形的双乳正沐着晨光,石上土很薄大榆树木地板,但美人鱼给了它们丰厚的养料,灌木长得蓊蓊郁郁,生机无限。
山径向上蜿蜒,前方有“金蝉捕食”,斜站它的右侧,那块巨石还像极了金蟾。高高的头上,连眼睛都鼓了起来,麻麻的花白石头正是他粗糙的皮肤与逼真的体色。它爬在身下的巨石上,向远方眺望,在看什么呢?在看空中飞蛾?还是看到了草丛中的螳螂?那可是它的美食!一个石片很像它的舌头,妙哉!自然造化之神奇!
一片竹林进入视野,那是“绿筠绝俗”。竹子从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。吴均的“山际见来烟,竹中窥落日”一种闲适流溢字里行间;苏轼的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 更是一种高雅的追求。爱竹之高风亮节,做人之刚直不阿。竹子是品性的象征,也是精神境界的象征。李总呼唤我们坐于竹林间的巨石之上,一股淸气穿越丹田,我想起了《红楼梦》中的潇湘馆,风萧潇、雨潇潇,雨打竹叶情未了。李煜的《虞美人》中的句子:“凭阑半日独无言,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”。给人怀旧的情思。但今天人们更多以竹韵怡情养性,灵魂在此刻被再次荡涤。
行至不远处,一个一抱粗的大树下,李总让我们仔细瞧瞧,不看不知道,一看惊奇了。这个大树根部被人掏了一个方形的树洞,树洞下的一块巨石上被打磨出了圆形石槽。树的右边有一个石臼。这是一个原始榨油的地方。人们先把炒得半熟的核桃仁、花生仁、芝麻、菜籽或者葵花籽等油料放到石臼里,用石锤子将其捣碎,再把这些碎料装到树洞里,拿来一根木杠子穿入树洞,两人合作,使劲挤压,油就会从树洞里流到下面的石槽里,顺着石槽往下流,石槽下放一个油罐儿或者油壶以盛油。直到挤不出油了,油饼还可以拿回家,伴着葱花,做馅饼、蒸花卷馍。记得我小时候,我家院边的一个大核桃树就被掏了树洞,平时树洞用石板封着,不让小孩子去摸,每逢大人们在那里挤油,我们都会围着树洞玩耍,也可乘其不备抓点挤过油的芝麻油渣或者核桃油渣吃,虽然总被大人们呵斥赶撵,但总赖着不肯远离以便混个解馋的机会。今天在这里又见到了这种原始压榨油料的“装置”与设备,眼前如童年时光再现,分外亲切。我们祖先的智慧,这些已经快被后代遗忘的传统文化,终于有一个活生生的亮相机会了。这是一个“活化石”呀!感到特别稀奇。现代的年轻人,特别是现在的孩子,他们没见过,更不知道祖先的生活状态,从这里可让他们窥见山民生活的历史斑痕。
路旁绿丛中一块巨石立在那里。它的的样子仿佛历经磨难,李总说这是“沧桑背后”。它经过风霜雪雨的历练,后面则是如邸平坦。不经历风雨,哪得见彩虹?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!我想,那光滑美好的背后可以镌刻一首属于它的诗吧。李总说,毛主席的诗“人间正道是沧桑”最适合它了。
清泉石上流,晨光林间照。临台听泉建在溪流边的一个斜坡上,晨光从右边山峰的垭口穿过来,撒在满谷的绿树花草之上。在这里可以静坐、幽思、听泉,思人生之可思之事,想生活之可想之人。临台听泉,练一下瑜伽、吟一首小诗、唱一首情歌、斟一杯回忆、喊一喊山风,无所不可。这里就是放飞自我的家园,走一趟、抛却人间俗烦,披一身仙气回归。
一个“三角洞穴”里流出泉水聚集成潭。潭水流淌嘤嘤成韵,周围绿藤盘桓,妙趣无穷。奇石“无耳兔子”、“老龟卧泉”、 “莲花半开”、“天靴落尘”、“壁上姻缘”,黄色的“笔画石”形似砚台,横撇竖捺有机组合,若你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,那可是大富大贵的象征,说明前生你的名字已经印在了生命薄上了。我们相视而笑,那就找呗!果真找到了呢。最有意思的是“情人石”。传说两个年轻人青梅竹马,相爱相知,当他们准备一定终身时,大地主在一天夜里带着一群走狗意欲抢走姑娘,姑娘逃跑至此巧遇情郎,两人抱在一起瞬间化作一块巨石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永不分离。大地主看到此怒喝一声,令妖魔将巨石一劈两半。两人分开了,但他们的心是相连的,从此,他们就互相凝望着对方,双双伫立在此,永永远远。
山水奇石相映,山花点点,身边的药材成片,卢氏号称一步三棵药。丹参、桔梗、五味子,远志、山药、柴胡,小时候挖过的药材在眼前再现,深感亲切。从临台听泉向上,遮天蔽日的树木与藤条的叶片相互掩映,阳光被枝叶筛落树下,树下各种蕨类植物、苔藓植物密密分植,点点光影落在上面如碎花缎面,尤其好看。忽然想起“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。疏条交映,有时见日”的句子,甚为切合!翘首,数根藤条的斜枝交缠一起,妙的是却有一个圆圆的缺口,蓝天从此处掉落下来,真乃别有洞天啊!头上已经香汗淋漓,登上水德圣母前的禅修台北望,俊秀的兰架山轻雾迷离,高耸云端。此时,又想起《与朱元思书》中的句子:“鸢飞离天者,望峰息心;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返”,此情此景与吴均同矣!!
站在水德圣母身旁,圣母的头顶,一眼山泉淋漓不断,因为天气干旱,泉水很细,听说它是一个喊泉。人呼唤它,它就滴落得快一些。我们站在这里齐声呼唤,真的,原来稀疏的水珠变得密集了,滴落更快了。不厌其烦地喊了多遍,回想着水德圣母与丈夫遥遥相望的悲戚故事,爱,要宽容、要珍惜;幸福,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。这是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示。
下山,一簇簇山棉花绽放着粉色的花瓣,把山风摇成了一朵诗的芬芳。沿着半山的羊肠小道而行,我们到了回音谷。站在这里大声地喊:“千层坊,我来了!忘尘谷,我来了!”我们高声地唱:“我爱家乡的山和水大榆树木地板,山水多明媚,清水潺潺绕山走,山山绿如翠……”对面高山便传来响亮、悠远、动听的回音。我们呼唤,高山就呼唤;我们欢笑,大山就欢笑;我们高声朗诵:“我们对着高山喊,周总理——山谷回音,他刚离去!他刚离去!……”、“再见!我们还会回来的……!”
一群女性就这样把诗歌与玩耍演绎到浪漫与极致,恋恋不舍地离开回音谷。在半山上俯瞰千层坊俨然的屋舍、层层的梯田、满山的绿、满庄的花草树木和点缀在花草树木间的木屋。整个千层坊景区在我们面前露出了完美的音容:生态、自然、美丽、诗意、奇巧、俊秀、厚实而娇俏。好一个千层坊!这个留得住乡愁的地方,这个游子心灵的故乡,这个豫西后花园中的人间仙境,已经牢牢牵住了我的心,让我频频回眸,思念回归。
作者简介
张彩虹,河南卢氏县人,从教。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散文、诗歌学会会员、春萌诗社副社长、卢氏县作协秘书长。诗文在全国征文中十多次获奖。诗文散见于《洛神》、《奔流》、《河南诗人》、《中国诗人》、《西部散文选刊》、《世界诗人》等纯文学刊物。出版散文集《梦吟天涯》与诗集《月光.绿梦》。诗集、散文集分别被国家图书馆、南京大学等图书馆收藏。
以上内容由用户投稿,彬迪地板进行整理发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