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这几堵墙一起不隔音的时候,说实话哈哈哈我真滴不想活了。
当代打工人,苦隔音久矣。不光是邻居噪音的受害者,还可能因为房子不隔音遭到邻居的无理投诉,“受害者”分分钟变“加害者”。
明明只是正常走路,偏偏被敏感的邻居投诉说声音超大;想要开展业余爱好学个乐器,你一打鼓、弹个琴,哪怕不是休息时间,隔壁老大爷就开始咚咚咚来敲门了,只能作罢。
更不用说木地板隔音,因为不隔音导致的记仇事件,光是社会新闻可能都能绕地球一圈。有人上门踹门,有人连开五年震楼器得罪整栋楼,还有人直接上门打人把小孩子吓出癫痫……
如果是租房还好,大不了搬家就是,但买了房的,又恰好碰到个闹腾的邻居,只能自认倒霉了。
为什么现在的房子都这么不隔音了?是这楼建的不行吗?
关于隔音问题,不同位置的噪音,涉及的房子构造不同。比如室外的马路声音、隔壁装修声音,很可能就是窗户和墙的问题。
而楼上楼下的噪音,则是楼板问题,现在大多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,中间孔隙少,再加上许多采用的是最低标准厚度,也就是8-12厘米,因此楼上拖桌椅、小孩跑跳都能听见。
△电视剧《安家》中,买主看房时听见隔壁吵架,顿时不想买了
再就是铺木地板,大部分是直接垫一层防潮膜,木地板的声音会直接传导到楼板上,楼下听到的噪音也就更多了。
墙体厚度也在变薄,过去的老房子一般采用砖混结构,墙是承重墙,厚度更厚,而现在的高层小区楼房,大多是钢混结构,非承重墙为了节省室内空间,要比以前的墙薄。
所以,事实就是:房子不隔音,但房子质量是达标的。
而在隔音标准上,1988年国家出台的《民用建筑隔声设计标准》规定,室内允许的噪音为卧室40-50分贝,客厅为50分贝,到2008年,这项标准提高至30-35分贝之间。
但在实际操作中,却很少会对隔音进行检测,而即便有检测也很容易合格,因为很多低频噪音检测不出来,并不会损害听力,却会让人精神烦躁。
俗话说,办法总比困难多,于是,各种隔音应对措施应运而生。
最简单的,就是耳塞,失眠患者常备必需品。
只是戴上后并没有“安静得像聋了一样”,黑夜里我的眼睛还是那么亮,楼下大哥的歌声隐隐约约,楼上小朋友的哭声从远方传来……
作为租房党,房子是动不了了,硬件不行,软件来凑。针对来自窗户外的噪音,最简单的是安厚厚的窗帘,进阶一点可以选窗户专用的隔音贴,但就是比较影响美观,声音是挡住了,自然光线也没了。
有人在卧室墙上贴满了隔音棉,只是这操作费时费力,况且还要保证密闭性,对手工要求太高了,而隔音效果,怎么说呢,就是比不安好那么一丢丢。再就是,一些劣质的隔音棉,还存在着甲醛超标的风险,罢了罢了。
至于换门、换窗户,以及在毛坯房墙上安装隔音垫、毛毡吸音棉打造隔音墙等等,那都不是租房人考虑的事情了,倒是可以一键收藏作为以后买房装修的参考,只是那一天好像也太远了……
还有一点就是,即便是你在自己家里装众多隔音措施,很可能的结果是,你的邻居再也听不见你的声音,而你还会继续听见邻居的声音,因为诸如楼板这种固体传声,通过隔音棉是很难消除的。
说了这么多,你可能发现了,隔音问题,除非对房子大兴土木,真的很难解决,而搬家换房子的成本又太高了,只能日常祈祷邻居都是好人。
有人实在忍不了了,在各种沟通办法都无果之后,无奈反击,用上了“神器”。
天然橡胶制作的小锤子,楼上小孩蹦一次,我敲一下,哎就是玩儿,时间久了,颈椎病也治好了(bu shi)。
除了镇楼,卖家宣称还可以镇宅、防身、按摩,敢情还是万能的锤子。
△防身的图就很魔性
而震楼器,从早期的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”,已经发展到了智能版,楼上吵了就能自动回击,还有的是只会吵楼上,不会吵到自己和其他家。
反击方法还可以和吹唢呐、打架子鼓配合使用(bu shi),但还是不建议大家使用震楼器,损人不利己,还可能激化矛盾。
建议大家还是走正常途径维权,先是小纸条提醒,不行就当面沟通,注意下话术,实在还是吵就只能找物业或是报警处理了。
有一个好消息是,今年三月木地板隔音,住建部答复网友,已经将提高住房隔音标准纳入修订范围,未来还是可以期待一下隔音标准提升后,能够耳根清净。
以上内容由用户投稿,彬迪地板进行整理发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。